|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几位仁怀农民拍摄新农村题材电影的前前后后

几位仁怀农民拍摄新农村题材电影的前前后后

关键词:仁怀农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中国酒都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r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51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金钱买不到的

    ——几位仁怀农民拍摄新农村题材电影的前前后后

    贵州日报讯(沈仕卫)

    近段时间,中国酒都仁怀市民最为津津乐道的事,莫过于该市茅坝镇几位农民自编剧本、自筹资金、自购设备、自选演员、自导自拍捣鼓出一部电影的事。据悉,这部今年春节前剪辑制作完成的电影《山村的呼唤》刚一出炉,就被仁怀市民热捧,纷纷打电话到茅坝镇“红高粱剧组”要此片。春节回家过年的数百位茅坝镇外出务工农民无一例外都将这部电影碟片随身带走,用剧组负责人的话说:“电影被‘发行’到了全国各地”。

    情节充满乡土味

    6月12日,仁怀市政协文卫委主任龙先绪给记者提供了一盘《山村的呼唤》。记者一口气看完了这部时长51分钟的特殊电影,深深被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感染。

    《山村的呼唤》以当前贵州农村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背景,在国酒茅台红高粱基地上,讲述了科技特派员李友才和乡村女医生阿香的故事:雨水村高粱遭病虫害,县里派出李友才去排忧解难,李友才在途中被狗咬伤,村民们将他送到阿香的私人诊所治疗。在雨水村土生土长的阿香曾结婚在县城,身为消防战士的丈夫在一次救火任务中牺牲了,阿香便带着女儿小环回到农村行医。李友才住在阿香的诊所,虽腿脚不灵便,仍坚持上山查看高粱病情对症下药,使高粱药到病除。养伤期间,他与阿香产生了感情,但完成任务后必须回城。友才走后,阿香因村民王老春的死受到牵连,派出所查封了她的诊所,阿香便进城投奔友才。在城里,阿香十分惦记乡亲,几个月后她忍不住给村长打电话,村长告诉她:村里的高粱、水果获得丰收,村里修了卫生室但没有医生,王老春的死因也真相大白,并不关阿香的事,还告诉她村里的马太爷因为就医难而去世。阿香决定与友才分手重返农村,李友才被阿香的行为感动,决定追随阿香,申请到雨水村支农一年……

    这部电影对白全为仁怀茅坝镇方言,情节跌宕起伏,演员表演声情并茂,拍摄制作颇极具水平。惟一遗憾的是清晰度不够。

    “酒都红高粱”剧组

    记者随龙先绪专门前往茅坝镇,探访这部电影的出品人——“酒都红高粱剧组”。

    这在茅坝人看来极为神圣的“影视剧制作中心”,其实就是一幢普通民房内,街道居民刘运权和祈素平夫妻让出来的一间屋。剧组有明确分工,剧务主任姜宗明是农民个体户,搞了几十年的运输,他同时还是茅坝镇老年大学副校长;副主任黄天桥是茅坝镇退休干部;艺术总监姜宗友是姜宗明的亲兄弟,一位种了几十年庄稼的农民;刘运权与担任策划的祈素平,经营了半辈子的副食品。

    听说有记者来访,剧组主要成员及部分演员早早集中在办公室。姜宗明告诉记者,剧组是2007年7月22日电影《山村的呼唤》开机时挂牌成立的,剧组的成立获得镇政府批复。

    剧组专门播放了一张光碟,那是《山村的呼唤》开机仪式的全过程。记者看到,开机仪式排场不小,茅坝镇数百居民敲锣打鼓吹长号舞秧歌举行了热闹的游行,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宣传部部长李增驰与镇党委副书记罗阳为开机揭盖。

    黄天桥告诉记者,电影拍摄得到了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关心、赞助。剧组筹拍电影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当地农民及干部都自告奋勇参演角色。经过剧组筛选,由镇文化站站长吴明文出演“吴村长”,前任文化站站长莫如权出演“莫乡长”,仁怀市酒都大酒店经理杨琴是女一号、主演“阿香”,茅坝街上经营农资的个体户黄世春为男一号、主演“李友才”,茅坝小学7岁小学生陈俊演阿香女儿“小环”,70多岁的刘运权和祈素平夫妻分别出演“刘伯伯”及“刘伯娘”,镇里的10多名干部充当群众演员。

    导演是位中学老师

    电影《山村的呼唤》出炉,剧组成员姜培仿是核心人物,他是电影的编剧兼导演。姜培仿在仁怀是知名人物。2005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片长90分钟的DV方言电视剧《姜富贵》,遵义电视台《百姓》栏目对他作了专题报道。

    年仅30岁的姜培仿是茅坝镇石良村人,2002年从遵义师院美术专业毕业后进入茅坝中学执教美术。他自幼爱好影视,尤其喜欢电视小品,做一个导演是他最大的梦想。2005年他构思了“姜富贵栽桃发家致富”的故事并很快投入拍摄,把所有积蓄都投了进去。没有专业的摄像机,他就用家用DV机,没有专业的摄像人员,他就请摄像爱好者帮助。开机后,姜培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找演员,农村很多男女都很保守,不愿参加演出,他只好亲自上阵主演姜富贵。但剧中要有人演姜富贵的未婚妻,为了寻找这个角色演员,他费尽心机。后来终于有一位女孩愿意参演了,却被人说成疯子。好在这位女孩很支持他,硬是顶着压力帮他完成了心愿。随着时间推移,姜培仿的执着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人们理解,后来很多当地农民加入他的演出阵容。3个月后电视剧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那时候姜培仿穷得连电脑都买不起,对电脑音影制作更是一窍不通,他只好跑县城请专业人员帮助,前前后后跑了几十趟,熬了几十个通宵。当电视剧终于出炉时,姜培仿喜极而泣。

    拍摄《姜富贵》使姜培仿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他学会了音影制作技术。从当年开始,他着手电影剧本《远山的呼唤》创作,直到2007年初,剧本投入拍摄。此时的姜培仿已因拍摄《姜富贵》大量欠债,在用借来的DV机自己物色演员拍摄了半年以后,再一次面临经费难题而搁浅。后来,他想到了茅坝镇上的热心人祈素平,祈素平便把他推荐给姜宗友,姜宗友再帮他拉来了姜宗明,姜宗明再联络黄天桥,于是,茅坝镇“红高粱剧组”宣告成立。

    演员天天吃面条

    姜宗明告诉记者,《山村的呼唤》开机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那时社会各界的赞助还很少,他们只能在剧组成员中搞摊派。

    没有摄像机,他们先是以每天350元的酬劳请遵义一家影像制作公司摄像,但开机当天,这家公司带来的摄像机坏了,从而中止了与这家公司的合作。后来,他们在仁怀城区找到一位叫冯忠刚的摄像爱好者,冯答应由剧组贴补3500元作为回报,在贵阳花1.8万元购回一台“松下180”家用摄像机,负责全程拍摄。

    就这样,长达半年多的拍摄制作正式拉开帷幕。当他们在仁怀市行政大楼、市区‘新天地’等公共场所拍摄外景时,当地媒体曾在报道中这样描述:“一群行为怪异的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们不是记者,却摆弄着摄像机,他们在录制节目,用的却是电影模式。经打听,才知道他们是由几个茅坝农民组成的红高粱电影剧组。”

    姜宗友说,电影从2007年7月底开机到11月底封镜,先后在茅坝镇官院村、杨柳村、坛厂镇明广寺村、茅台镇沙坝河上游、五马河、鲁班水口寺村、仁怀城区、遵义市动物园等地取景、拍片。

    由于没钱,剧组70多位演职人员在拍片过程中大都自费乘车、自掏腰包吃饭,只是每天中午由剧组提供一顿面条。最难过的是7、8月份那段时间,天气炎热,但剧组为节约资金,连瓶矿泉水都不敢买,大家在高粱地里找不到水喝,个个口渴难耐。黄天桥告诉记者,5个多月的拍片时间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官院村拍片那天,20多人只吃了15元钱的面条。

    “由于我们打紧开支,所以这部电影制作完毕只花了3万元投资,这恐怕是中国成本最低的电影了。”姜宗明说。

    姜培仿告诉记者,为拍这部电影,剧组所有成员非常团结,也非常辛苦。白天在田间地头取景拍片,通常为一个两分钟镜头要反复几十次,晚上则全坐在电视机前看片,商量台词及动作、场景设计的修改,大半年时间里,没有一个人睡过安稳觉。

    “农民电影现象”引发关注

    随着《山村的呼唤》出炉,茅坝农民拍电影一事也引起有关人士及相关部门关注。

    茅坝镇镇长陈冲及党委副书记罗阳告诉记者:茅坝镇是仁怀市的文化大镇,几年来,茅坝农民经常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开展“送文化进城”活动,在仁怀市享有极高知名度,农民自拍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的新需求及新观念。作为地方政府,对这一新生事物将继续给予鼓励。

    多次到拍摄现场对剧组给予鼓励的仁怀市政协副主席杨应道对记者说,茅坝农民拍电影,条件虽落后,虽缺乏资金,但他们得到的却是金钱买不到的快乐和充实。他们捣鼓电影绝不是为出名,而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冲动和文化自觉,这种可爱、可敬的正面示范,无疑将为更多农民带来文化观念的多元化更新和进步。

    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胡德怀说《山村的呼唤》是贵州首部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新农村题材电影。在看了《山村的呼唤》以后他认为影片立意深远,格调高雅,构思精巧,情节引人入胜,而这样的电影竟然出自几位农民之手,有点“出乎意料”。省电影家协会贺祝平、副主席李俊、国家一级导演刘元波等人也对《山村的呼唤》给予极高评价,同时也指出了该片拍摄制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记者从红高粱剧组获悉,近期,茅台集团国酒电视台及仁怀电视台将播放《山村的呼唤》,目前已在筹拍续集。(完)

      (本文作者:不详)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2307177 22232377 (广告洽谈) 传真:2000人QQ群:131253197 邮箱:gzrhzxw#126.com
地址:贵州仁怀时代广场正对面3F/5F 邮编:56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