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赶苗场

赶苗场

关键词:赶苗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中国酒都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zr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51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赶苗场,是民族杂居地区中的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常于农历二月初三、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六月初六、十月初六、五月二十六等日期进行。赶苗场的地点,大多选择在周围居住苗族较多的场镇。仁怀市高大坪乡尧坝场附近的苗族人民,每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都要聚集到这里赶苗场。每逢这一天,苗家男女老少,都要身着苗族盛装,携带各种民族乐器和工艺土特产品,云集于尧坝场南端(俗称上场口)赶苗场。其活动主要有三项:一是表演芦笙舞、苗歌、苗家乐器等多种具有民族持色的文娱节目;二是买卖、交换各种民族工艺、土特产品;三是青年们谈情说爱,中、老年访亲会友。与其它地区赶苗场有所不同的,是这一天这里附近的汉族人民,也要汇集到尧坝场北端(俗称下场口)赶蛇场。赶蛇场的人们,除了买卖各种生活用品和土特产品外,部分人要将所捕到或豢养的各种蛇带来展览,有的还要表演耍蛇杂技,供大家娱乐。
    赶苗场和赶蛇场人数常在3000人左右。每次活动风雨无阻,活动时间通常从上午9点钟左右开始,下午5点钟左右结束。赶苗场和赶蛇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既让传统民族节日增辉添色,又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
    尧坝赶苗场和赶蛇场确切始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据当地老年人讲,早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入播之后,大量汉族人民迁入播州时就开始了。今尧坝地区,原属播州之遵义县,直到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才划归仁怀县。而遵义县早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已正式置县,汉族人民从此不断进入这一地区,因而这种说法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市南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苗族同胞,赶苗场的时间则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赶苗场的地点,据当地苗家老人讲,曾经多次变动。赶苗场的初期,大多在比较平坦的踩山坪、堡上进行,后来逐渐移至人口较多的里闾、保甲、村乡等行政中心所在地。从清末民国年间至建国以后,先后赶过苗场的地点有踩山堡、后山、大通坝、抬捎坝、大土等地。
赶苗场的主要活动,一是进行物资交流,二是进行芦笙技艺表演,三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每到这一天,这一带的苗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身着民族服装,携带各自的土特产品、民族乐器和体育器械等物品前来赶场。周围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和商贩,也同时来赶苗场和看热闹,购买当地的特产和民族手工艺品,欣赏苗家的民族艺术和体育竞技,销售自家带来的时新产品。赶苗场以赶场为主,芦笙艺术表演和体育竞赛为辅,三者既各尽其妙,又相得益彰。赶场的人流汹涌街头,熙来攘往,挑选着香菇、木耳、石耳、方竹笋、箭竹笋、药材、水果、花木、生漆、五倍子、大小芦笙、竹木手杖、手工刺绣、蜡染制品、藤木编雕等这一方独有的特产和商贩们带来的新鲜物品,或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咂酒、猕猴桃酒、血粑、方竹笋炒兔肉、酸汤鱼等苗家风味食品。只见万头攒动,肩背相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芦笙艺术表演和体育竞赛,在街两侧较为宽阔空地上进行。芦笙表演以跳芦笙舞、表演芦笙杂技为主,同时也吹奏箫筒、口弦、木叶、苗家口琴等其它民族乐器,还即兴唱各种苗家歌曲。凡苗家儿女,无论老少,均可自愿参加,直至尽兴为止。开展打包谷叶毽、打篾鸡蛋、摔跤、荡秋千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亦系自由组合,不限时间、人数,力求适可而止。
参加赶苗场的人数,通常在5000人左右。2001年农历3月3日(公历3月27日)在后山苗族布依族乡乡政府所在地的大土街上赶苗场时,参加者竞逾万人。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主任的原贵州省省长王朝文,也专程前来后山参加赶苗场活动,一时传为佳话。赶场时苗家人相互交往,悉用苗语,名之曰“打苗话”。只有与其他民族的人交往时,才用汉语。
      (本文作者:未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51-22307177 22232377 (广告洽谈) 传真:2000人QQ群:131253197 邮箱:gzrhzxw#126.com
地址:贵州仁怀时代广场正对面3F/5F 邮编:56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